《大众日报》(理论版)刊发乐动ld体育教师论文
【编者按】6月25日,《大众日报》第8版理论周刊刊发我校运河学研究院郑民德教授文章《让“鲁风运河”绽放新时代光彩》。文章共计3000余字,从山东运河历史变迁、山东运河文化的时代价值、运河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等方面探讨了山东运河的历史价值、时代价值及对区域社会的巨大影响。在中国大运河入选世界遗产十周年之际,文章的刊发对于山东运河文化的宣传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让“鲁风运河”绽放新时代光彩
中国大运河有着2500余年的历史,留下了不计其数的文化遗产,一部大运河史即半部中华文明史。2014年6月,中国大运河被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,成为中国的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。在大运河成功申遗十周年之际,要充分发挥大运河的时代价值,大力推进运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,让古老的运河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,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。
山东运河作为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文化价值弥足珍贵。在两千余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,运河文化与儒家文化、黄河文化、泰山文化、水浒文化、海洋文化等相互影响、彼此互动,共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齐鲁文明,深刻影响了山东区域社会的变迁。山东运河文化历史悠久、内容丰富、类型多样,在文化特点上呈现出开放包容、兼收并蓄、开拓创新的特色。在挖掘山东运河历史价值的基础上,要加大对相关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与传承,充分彰显山东运河文化的时代价值,展现其独特的风采与魅力,使“鲁风运河”文化品牌成为推动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力量。
自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山东境内开凿菏水始,山东运河已有2500余年历史。其后随着历史的演进,山东运河分布区域、开凿规模、功能作用日益扩大,至元明清时期形成了长达600余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山东段,纵贯德州、聊城、泰安、济宁、枣庄五市,约占京杭大运河总长度的三分之一,发挥了重要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生态功能。在新时期,要在了解山东运河历史演变基础上,保护好、传承好、利用好运河文化,充分展示山东运河文化的时代价值。
山东运河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。在连续性上,从春秋菏水到战国淄济运河,从魏晋南北朝洸汶运道、桓公渎到隋唐大运河永济渠段,从元代济州河、会通河的开挖到明代南阳新河、泇河的开凿,山东运河见证了齐鲁文明一代代传承延续,交通功能持续发挥,水工技术、管理经验不断被借鉴,文化遗产更是生生不息、代代流传。在创新性上,南旺分水枢纽具有引水、分水、蓄水、排水的综合功能,梯级船闸、三湾抵一闸、堰坝堤埝等水工科技的创新,从整体上保障了京杭大运河数百年的畅通。在统一性上,山东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,历史上起着漕粮运输、商货互通、人口迁徙、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,维系了国家统一,加强了民族融合。在包容性上,山东运河融汇百川、沟通南北,全国各地饮食、音乐、舞蹈、商业、民俗文化在此交流、碰撞与融会贯通,充分体现了其开放包容、兼收并蓄的特点。在和平性上,山东运河自古即为重要的交通要道,无论其政治、经济功能,还是军事、文化作用,目的都是维护国家的稳定与社会的和谐。同时大运河还是古代中国对外和平交往的重要纽带,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。
山东运河文化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力量。在历史时期,山东运河北接京津、南连江淮,是沟通全国的重要交通线路,全国各地商货、物流在山东运河区域中转,兴起了临清、济宁、张秋镇、聊城等全国性的商埠市场。清末黄河铜瓦厢决口后,山东运河中断,传统漕运中止。在新时代,依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,将运河文化挖掘与沿线经济发展、乡村振兴、生态平衡、文旅融合相结合,打造德州、聊城、泰安、济宁、枣庄运河沿线经济圈、商业圈、文化圈。同时在运河文化建设上相互交流与合作,借鉴理念、分享经验,实现协同发展,使运河文化成为推动区域振兴的重要力量。
山东运河文化历史悠久,资源丰富,留存的物质、非物质文化遗产灿若群星,其中入选《世界遗产名录》的就有8段河道、15处遗产点,涵盖古河道、水工设施、建筑、遗存等诸多方面,其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更是达数百处之多,文化资源不但数量多、类型多样,而且底蕴深厚、特色明显。在深入挖掘山东运河文化的基础上,强化其与儒家文化、泰山文化、黄河文化、水浒文化的交融,通过运河古镇打造、运河遗址公园建设、民俗文化村镇规划、运河博物馆与图书馆建设、文化创意作坊构建、运河文旅产品开发、运河文化大集开启等措施,推进运河文旅生态廊道建设,实现山东运河文旅的高质量发展。
山东运河文化品牌的打造,要在遵循国家战略规划基础上,体现特色、展现亮点、发挥优势。要充分开发山东运河文化中河政管理、水工科技、商品经济、音乐舞蹈、饮食民俗等元素,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。要系统阐释山东运河文化的内涵和价值,全面弘扬大运河文化的时代精神,发挥运河活态文化遗产特点,讲好山东运河故事、传播山东运河声音,全方位、多层次、立体式推进“鲁风运河”品牌建设,不断扩大其社会影响力与号召力。
山东运河文化源远流长、内涵丰富,对区域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,直到今天依然在交通、灌溉、生态、文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。作为流动的文化遗产,运河文化需要科学的保护与传承。 做好运河文化的顶层设计,科学保护与传承。
在成立大运河文化建设专门机构的基础上,制定短期、中期、长期发展目标,从顶层规划、制度保障、部门协作等方面为山东运河文化的科学保护、传承保驾护航。要通过制定运河遗产相关法律法规、编制保护规划、推进重点基础工程建设、完善管理体制机制等措施,加大对山东运河文化建设在资金、技术、人才上的支持力度,以科学统筹、系统推进、多方协同为原则,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的科学实施与落地。
加大对运河文化资源的挖掘、整理与研究力度。山东运河文化资源数量大、内容丰富,既包括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,也包括不计其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除做好古河道、古闸座、古建筑等文物的保护工作外,对于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要做好统计、整理工作,建立完善的保护、传承体系,一方面加大资金、技术投入,另一方面鼓励传承人传播与推广技艺,并通过开发文旅产品宣传非遗、传承非遗。同时对《山东运河备览》《山东全河备考》《居济一得》《北河纪》等关于山东运河、黄河的古籍进行整理、点校与研究,为山东运河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资料基础。打造运河文化典型性、标志性文旅展示平台。山东运河沿线五市文旅资源丰厚,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点工程正在逐步开展,核心展示园、集中展示带、特色展示点分布区域科学,布局合理,文化标识突出、文化特色鲜明、配套设施完善。目前沿河一线形成了聊城中华水上古城、临清中洲古城、东平大宋不夜城、台儿庄古城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景区。但总体来看,山东运河旅游廊道建设任重道远,相关景区地域特色、运河特色、文化内涵、服务设施、宣传力度尚须进一步加强。只有通过典型性、标志性文旅展示平台的打造,以点带面,强化区域合作与交流,加大宣传力度,才能使“鲁风运河”品牌更加响亮。提升科技手段在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中的作用。在数字化时代,大数据、云计算在文化遗产保护、传承、传播中的作用日益巨大。一方面要对山东运河文化遗产进行统计、编目,建立集视、数、智于一体的监控平台,时刻对文化遗产进行监控与保护。另一方面,要通过公众号、短视频、VR、AR等技术与手段,强化数字化、活态化展示,宣传与推广运河文化,不断扩大运河文化的受众面。
聊大要闻
-
中国民主建国会乐动ld体育支部委员会成立2025-01-09
-
乐动ld体育召开第六批援疆实习支教生座谈会2025-01-08
-
乐动ld体育获评山东省2024年度教育考试工作表现突出单位2025-01-08
-
乐动ld体育承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联络网管理工作会议2025-01-06
-
乐动ld体育入选山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2025-01-03
-
我校在山东省高校老教授“军星杯” 乒乓球邀请赛总决赛中战绩优异2025-01-03
-
我校召开2024年科研工作总结暨2025年科研工作部署会2025-01-03
-
乐动ld体育荣获2024年度山东省教育国际交流工作“先进单位”荣誉称号2025-01-03
-
乐动ld体育校园建设处荣获省教育基本建设工作先进集体2025-01-03
-
我校6名教师入选“聊英才”智库专家成员2025-01-0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