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华大学深化“形势与政策”课教学改革,受到学生欢迎—— “这是思政课应有的样子”
学生在清华大学“形势与政策”课小班研讨环节各抒己见
清华大学“形势与政策”课课堂上,学生全神贯注听讲 图片均由学校提供
2月22日晚8时,清华园西阶梯教室内,一张张稚嫩的面庞时而陷入深思、时而豁然开朗,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明亮有神。
“新时代的青年没有选择置身事外的余地,唯有选择以怎样的方式参与其中,选择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怎样的贡献!”中国科学院院士、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邱勇再次站上“形势与政策”课讲台。他掷地有声的话语,引发阵阵掌声。
这是今年春季学期“形势与政策”的首讲课堂,课程主题与上学期一脉相承——按照党的二十大部署,进一步聚焦“中国式现代化”主题,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全校大一本科生全覆盖。
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,清华大学大刀阔斧地改革“形势与政策”课。面对思政课这门“难上的课”,该校的改革有何特别之处?
“大”处着眼
让“小我”融入“大我”
立足“大变局”,聚焦“大主题”,建设“大课堂”,搭建“大平台”,汇聚“大师资”,培养“大写的人”……在清华大学,“大”是思政课改革的重要着眼点。
办好思政课是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的大事。2022年7月,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《全面推进“大思政课”建设的工作方案》。为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大思政课”的重要指示,清华大学加快部署课改工作。
上思政课,拿着教材、文件宣读容易;上好“大思政课”,达到沟通心灵、启智润心、激扬斗志的效果不容易。改革从何抓起? 秉要执本。“形势与政策”是本科生思政课体系中的第一门课,是思政课中的先导,学校瞄准“形势与政策”课进行改革,为后面的课程“打样”。
作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,邱勇高度重视、高位推动,带领教师深入研究“培养什么人、怎样培养人、为谁培养人”这一根本问题,多次亲自参与“形势与政策”课的备课工作,在摸索与尝试中推动构建清华版“大思政课”格局。
“课程立足于‘两个大局’。”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蕉希望,“形势与政策”课能拓展学生们的“大视野”,帮助他们拆除思维中的“墙”、将“小我”融入“大我”,成为胸怀“国之大者”的战略人才。
课程由谁来讲?学校汇聚“大师资”,采用“一课多师”方式,由邱勇担任组长,邀请多名院士、名师共同担任大课主讲人,并针对时事热点研讨每一讲的教学主题,设计教学方案;选聘10位优秀青年教师担任助教,分头开设54次研讨小课。
为调动各方资源形成改革合力,清华大学搭建“大平台”,成立由校党委副书记向波涛牵头的课程工作组。工作组整合马克思主义学院、教务处、学生部、宣传部、智库中心、新闻学院等多个院系及部门的力量,在大纲与课程设计、教师与助教遴选、技术支持、课程宣传等方面分工合作,真正实现“开门办思政”。
彰显信仰力量
“他们站在那里就是教材”
“坚持是一种奇迹!说得清楚的叫‘故事’,说不清楚的就叫‘理想’吧!”去年9月29日晚,清华大学第六教学楼,身着浅蓝色衬衫的自动化系教授、中国工程院院士戴琼海话音刚落,教室里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。
这句话是5年前戴琼海发着烧写给研究团队的信中的内容。当时科研难点久攻不破,整个团队的意志都经受着极大考验。
困难如山高,戴琼海依然鼓舞团队继续攀登。信的最后他写道:“用我们的血汗报答清华对我们的厚爱,用我们的成果报答祖国对我们的希望!”
亲其师,才能信其道。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,课程才不会苍白,才能入脑入心。
不止戴琼海,课程主讲教师聂建国、胡钰、贺克斌、彭凯平、白重恩等院士、专家都以拳拳之心讲述着对科研的执着和对祖国的热爱。
“做好一个研究,追求一个梦想!”聂建国说。
没有科技,被人打败;没有文化,自己衰败。”胡钰反复强调。
“‘双碳’,不是别人让我们做,而是我们必须要做,并要主动做!”贺克斌在出院第二天便站上了讲台。
彭凯平指出,“共同富裕”的实践历程证明不断走向成熟、不断走向世界、不断走向未来的良性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是最正确的社会发展选择。
“如果你坚持科学精神,坚持做你认为重要的问题,你的研究成果可能就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力。”白重恩说。
“‘大师课’真正将‘现实紧迫感’带上了讲台。”李蕉说,让上过战场的指挥官来讲战略,让经过厮杀的战士来讲斗争,这让学生们既忧心忡忡又倍感振奋。无论是主讲教师还是青年助教,都在这门课中用他们的学科背景和亲身经历影响着学生。他们的故事浸润心田,令学生动容。
“他们站在那里就是教材。”今年19岁的梁可是探微书院化工专业2022级本科生,他在教师们的讲授中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。高规格的主讲团队让他愿意听、听得进去。听过了“网络和书本上听不到的故事”,他希望“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”。
“大课+小课”
“知全局”而后“谋一域”
全球气温每升高1℃会发生哪些变化?
现代化的道路能否照搬照抄?
从中国式现代化导论到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,从工科创新到底层逻辑,专注于“知全局”的大课与专注于“谋一域”的小课协同并进,既立足“两个大局”和使命担当,也“拿起放大镜”深入剖析某个领域的具体问题。
大课与小课遥相呼应、前后相合,二者均以“中国式现代化”为主线。其中大课围绕“‘中国式现代化’导论”“土木工程的创新与实践”“数字中国与科技创新”“‘双碳’行动中的中国与世界”“构建共同富裕的大格局”“文化高质量发展与文化强国建设”“中国经济的新阶段”等7个主题展开,小课则围绕大课确定了9个相关主题。
聆听大课后,学生可基于对相关主题的深入思考,自行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参与小班研讨。在小班研讨中,学生会在青年教师的带领下查阅相关文献、分析具体案例、展开小组辩论。“小班研讨非常重要,让思政教育走入学生心中的‘最后一公里’。”课程助教石文婷说。
大课与大课、大课与小课之间如何有效衔接,避免课程成为“讲座拼盘”?集体备课是关键。课程工作组积极推动多轮“主讲教师+主讲教师”“主讲教师+助教”“助教+助教”集体备课,使课程内容主线一以贯之、大课小课有机统一。这种备课方式不仅让课程逻辑更为贯通,也让青年教师近距离领略前辈们一丝不苟的工作风格。
石文婷回忆,在多轮备课后,每一位教师的PPT都多达一百余页。聂建国坚持与工作组进行3次试讲,戴琼海、胡钰的PPT甚至打磨了20多个版本。
扣好“第一粒扣子”
“是思政课应有的样子”
“震惊!”“是思政课应有的样子!”精心打磨的“形势与政策”课收获了学生们的好评。
胸怀大局大势,就不惧乱云飞渡。“邱老师的课对我非常有启发。身为清华人,面对国际变局,我们肩负着国家和人民赋予的时代使命。”经管学院2022级本科生李桃源说。2022级物理系本科生杨明睿同样找到了奋发的动力:“作为清华学子,应当踔厉奋发,笃行不怠,为描绘共同富裕的新画卷奉献自己的力量。”
本学期,“形势与政策”课延续了上学期的好做法,组成了强大的专家、助教及工作团队。邱勇、姜培学、李克强、张明楷、梁万年、王光谦、石中英等专家学者陆续带着新的主题和学生们见面。
课程沿用了“大课讲授+小课研讨”的授课方案,围绕7堂大课,开设了32班次研讨小课。为回应此前学生反馈的“小课不过瘾”问题,本学期的研讨小班人数缩减至25人,每次研讨时长延长至1.5小时,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能“解渴”、有“共鸣”、增“回味”。
总结“形势与政策”课经验,其他思政课的改革也在持续推进。按照学校要求,马克思主义学院以“钉钉子”精神聚焦思政课教学中的痛点难点,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,扎实推进课程组集体备课、任课教师相互听课、青年教师专项培训、教务管理流程优化等各项工作,确保党和国家、学校和学院对思政课的要求在执行过程中能够落实落小落细。
仲夏的清华园,孕育着一片勃勃生机。濡染观摩,师生从游,绘就校园最美的风景。开局之年,一场追梦之旅正始于脚下,上好思政课这门“难上的课”,肩负起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的使命,清华大学一直在路上。
通讯员 王晓霞 本报记者 刘亦凡
来源:《中国教育报》2023年06月05日第9版 版名:大思政
聊大要闻
-
乐动ld体育龙舟队亚锦赛包揽九金2024-10-14
-
乐动ld体育在山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月展示活动各项目中全部获奖2024-10-14
-
学校召开山东省重点实验室重组(第二批)申报工作推进会2024-10-12
-
中澳海外研学中心正式揭牌2024-10-12
-
乐动ld体育部署博士学位授权申报师资队伍建设工作2024-10-12
-
聊大教师在《光明日报》发文 倡导“让千年大运河绽放时代光彩”2024-10-12
-
乐动ld体育在山东省全民终身学习活动中喜获佳绩2024-10-12
-
学校召开十二届省委乐动ld体育党委第四轮巡察动员部署会2024-10-12
-
乐动ld体育举办AI赋能辅导员工作培训2024-10-11
-
学校3位青年科技工作者入选2024年度山东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项目2024-10-11